魏延死后,城里人避而不谈他的大名,家族也一夜之间消失得干干净净。传言说他“反了”,但真相如何,至今没人敢断言。只剩下一声叹息:一个北伐主将,被杀得片甲不留富盈策略,尸骨无存,家人也一个不剩。谁还记得他为蜀汉拼死拼活?
魏延的死,不只是个人悲剧,更像是蜀汉命运下的必然牺牲。
事情远不是杨仪和魏延一场争权这么简单。把时钟拨回到更早,当汉中刚刚收回来、蜀汉真正立住脚的时候,命运的谜题就已经埋下了。
那个时候的蜀汉,说白了,就是一帮人硬生生把汉中据为根据地。地盘不大、兵力不多,全靠几条铁杆大将和心狠手辣的主帅,如同苦力扛着半座大厦。诸葛亮此刻已经手握重权,可看得出来,连老刘备临死都不敢把天下只托付给他一人,还要加上李严。这架是防牢了。
李严是个狠角色。打过漂亮仗,尤其一次带几千人把几万贼军揍得满地找牙。能力有,脾气更硬,心气还高。诸葛亮北伐,他管后勤粮草。结果,李严一手好牌打烂,粮草出岔子,不但赖账,还想糊弄过去。
展开剩余79%结果可想而知,诸葛亮先是忍让,最后干脆把李严撸成庶人。
要不是看在老同志的份上,早就该敲掉他的帽子了。
说李严心高气傲,心里还一直不甘心。他始终觉得自己该在蜀汉占个大头,甚至有“划地为王”的想头。诸葛亮一眼就把这点看死了,这样的人虽然能打,但到了关键时候,连自己都保不住,哪里还敢让他当接班人?这事刚摆平,更大的麻烦就来了。
魏延,这才是真正的麻核桃。一路跟着刘备从荆州打到汉中,刀口舔血。放在普通武将里,那绝对是最能抗的骨干。他主张速战速决,奇兵抄小路,偏偏对上诸葛亮这种“绝不冒险”的主帅,年年北伐年年回家,两人心思早就不是一路。但在诸葛亮还活着时,这台戏能稳得住。
风头一转,诸葛亮一去富盈策略,魏延直接不忍了。
兵权落在杨仪手里,他这位老将顿时怒火中烧:凭什么一个“文弱书生”来管我?这要搁谁头上都得不服气,何况他是北伐主将。
“丞相虽死,大军不可退。”这句话一出口,戏已经唱到尽头。
杨仪、姜维、马岱等一通联合上书,帽子直接给魏延扣了——谋反。最后的结果,三族被诛,尸骨无存。他成了反贼的代言人,名字在所有史书都成了禁忌。
可当年要不是魏延,这摊北伐还真未必能支撑那么多年。说他冤吧,也不算全然无辜,说到底,他把话说过头,行事太绝,不给自己留退路。可换个思路,那个时局下,他这种性格不绝,蜀汉压根成不了事儿。
魏延还没出事前,还有两个人的下场同样寒凉。
刘封是刘备的养子,从小跟着左右,比刘禅要能打,也更有主见。关羽落难时,刘封死守上庸按兵不动。有人说他没令不敢出兵,有人说孟达在边上拱火:别乱来,没命令下不来。到了头,关羽死了,刘备翻脸。诸葛亮也添了一句:“此子刚猛,恐难久安。”刘封一进咸阳宫,脖子就保不住了。临死前他倒也硬气,只是叩头谢罪。
这年,他才三十来岁。
孟达的命更曲折。先跟刘备起家,后来被闲置,心里不甘,干脆投了曹丕,混得还不错,甚至能跟皇帝同车。可魏国内部看他这“二五仔”出身,心里有芥蒂。曹丕死了,他又眼看风向不对,蠢蠢欲动要跑回蜀汉。诸葛亮还真答应了,下手准备策应他归队。哪成想,这点情报走漏,跑不过司马懿。后者亲自出马,兵到人亡,那叫一个干脆。孟达死得也快,脑袋飞了,连名声都没剩下。
最后两边都没给他留好话。魏人说他叛贼,蜀人喊他叛徒。一个“夹缝人物”,活着是两边讨好,死了是两头恨。
回头看这几个人:李严、魏延、刘封、孟达,说冤也都各有原罪。能力有,心思也足:有自以为是的,有太刚直的,有摇摆不定的。
悲哀的是,这几个人清空后,蜀汉剩下的干部,连个能独当一面的都找不着。
诸葛亮自己是天花板,谁入不了他的法眼、谁就没出头之日。
不信李严,也压不住魏延,更看不得刘封威胁到刘禅的位置。这一套“保国”政策,谁留了谁都是隐患,可一旦都清光,只剩一屋子的文弱之才,连场像样的仗都没人打了。
说穿了,诸葛亮能独担大任,可蜀汉要命的是:他这个天才一死,连半个能堪大事的苗子都没有。
最后,只剩个姜维死撑,可惜势微力孤,终究反转不了乾坤。
等到邓艾杀进成都,蜀汉天下拱手送人。再没人敢提魏延这个名字,也没人记得那几个拼过命的大将。真正的尴尬不是亡国,而是国还在这天才撑着时,已经变成一间再找不到接班人的“空壳”。
有才能的人敢拼命,结局却往往没有善终。
这一点富盈策略,千年以后翻史书,依然让人心头发闷。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东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