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,当我把排全55出《牡丹亭》的计划告诉老师们时,他们眼中瞬间泛起了泪光,抑制不住激动地表示“多年的心愿,终于能实现了!”这滚烫的泪水,不仅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里,更像一簇火种点燃了团队的责任与敬畏。
400余年前,汤显祖笔下的《牡丹亭》以梦为引、以情为魂,成为中国文学与戏剧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。2022年,上海昆剧团倾全团之力,将这部巨著以全本55出、近8小时的完整篇幅搬上舞台,更在两年间演出58场,足迹遍布世界17个城市和重要艺术节,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。而今,这部凝聚着几代昆曲人心血的力作港盛国际,即将踏上中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项——文华奖的评审舞台,于10月4日至6日,在成都东安湖大剧院作为本届文华奖首台参评剧目隆重亮相。
全本《牡丹亭》的创排,源于上昆对传统经典的深刻敬畏与守正不移。建团47载,剧团曾十余度搬演《牡丹亭》,在不同版本的锤炼中积淀底蕴、涵养气韵。2022年,在习近平总书记 “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”的精神指引下,上海昆剧团国宝级老艺术家岳美缇、蔡正仁、张静娴、计镇华、刘异龙、张铭荣、李小平担任艺术指导,主创团队在郭小男导演的带领下,他们以近乎考古的严谨,梳理版本源流、钩沉文化语境,使舞台呈现既贴近汤翁原笔,更彰显昆曲艺术的本真品格,被专家誉为:“上昆全本《牡丹亭》是最为贴近汤翁原著精神的当代版本,55出全部入戏在国内堪称首创,是上昆和主创团队对汤翁原著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杰出贡献”。
全本《牡丹亭》恪守昆曲本体港盛国际,不为古法所囿。唱腔方面,以《纳书楹曲谱》为宗,复原传统声腔的典雅气韵;舞台则延续“一桌二椅”的写意美学,以简驭繁,借助流转光影与空灵构景,织就一幅诗情漫溢的视觉长卷。表演上,五代昆曲人的传承,既承袭“唱念做打”的程式精髓,亦注入现代审美下的情感表达,使杜丽娘之梦、柳梦梅之情,既古韵深沉,又真切可感。全本演出更突破“爱情传奇”的单一叙事,将个人命运置于明代社会百态之中,使其从一部爱情传奇升华为一部明代社会的“文化史诗”。剧中保留的“集唐诗”等文学元素,亦成为贯通古今、融汇雅俗的文化桥梁。
上海昆剧团多年来坚持“以戏育人、以戏推人”的传承机制。两位主演罗晨雪、胡维露在全本排演中经受淬炼,于老艺术家的口传心授间精进艺境,分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与白玉兰戏剧表演奖。“一剧花开两朵”印证了“戏以人传,人以戏立”的昆曲传承真谛,一部全本《牡丹亭》也是一部活态的昆曲传承史。
2023年,全本《牡丹亭》入选文旅部“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”,晋京演出一票难求。2024年,又光荣入选中宣部、文旅部、中国文联“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”,登上香港艺术节,并作为开幕演出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。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,作为中法文化旅游年框架项目的全本《牡丹亭》精华版亮相法国波尔多、巴黎,大获成功,彰显了昆曲“讲好中国故事”的智慧。该剧还先后获得文旅部2020-2024年经典剧目传承演出十佳案例、2024年度上海市“银鸽奖”国际传播活动优胜奖、首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等,《牡丹亭》剧组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、上海市模范集体等荣誉,凸显了一部优秀艺术作品在激活文化自信、赋能城市发展中的关键作用。
全本《牡丹亭》的成功创排,不仅是上海昆剧团对传统艺术当代化路径的有益探索,更印证了传统经典唯有扎根传统、呼应时代,方能生生不息,也折射出中国戏曲人对戏曲艺术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积极探索。眼下,全团上下正以饱满之心、精诚之力,投入最后阶段的提升冲刺港盛国际,铆足了精气神为代表上海戏曲全力出征。我们期待,在文华奖的舞台上,以一场不负经典、不负时代的演出,传递昆曲之美,续写古韵新声。(作者为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、上海昆剧团团长)
东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